(资料图)
昆剧亦称“昆腔”“昆曲”。曲牌体剧种。明嘉靖末年“昆腔”传入松江,民间建立昆腔班社,士大夫以清唱昆腔为雅集,形成“劲而疏”的松江昆腔特色。明万历二十七年(1599年),松江昆腔班被邀至西湖舟中演《玉玦记》。明崇祯年间,松江有以“香囊”“碧玉”“浣纱”“绣襦”等命名的昆腔戏班,有徐霖、沈采、沈受先、王玉峰、范文若、陈继儒、徐于室等一批昆曲剧作家和评论家。清初,松江昆腔创作有周稚廉的《容居堂三种曲》,曲词通俗而文雅。有吴骐的《金钱记》等多部剧本。黄之隽的《四才子》等剧作,其中《忠孝福》在苏州虎丘演出时,万人空巷。王棫一生从事昆曲创作。清代中期,张照创作《劝善金科》,规模宏大,各有240出,开中国戏剧“连台本戏”先河。黄图珌原创的《雷峰塔》曾轰动吴越。昆曲在松江更为流行,出现许多专业昆曲演唱戏班,服务于民间。清嘉庆年间,松江流行昆曲折子戏。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、三十一年,松江先后建立昆曲戏班“赓春社”“平声社”等。韩华卿为清乾隆年间昆曲大家叶怀庭的隔代传人,深谙昆曲,在松江教出一批弟子。光绪二十年起,俞粟庐专业钻研昆曲,得韩华卿传授,继承苏州叶堂(怀庭)唱法,经多年实践,形成个人特有风格,人称“俞派唱法”,对苏南、浙西的昆曲界产生影响。戏曲家吴瞿安评价:“能传叶派正宗唱法者,惟君一人而已。”俞粟庐先后收徒数十人,学成者10余人,晚年被称为“曲圣”。“俞派唱法”经其子俞振飞发扬光大,对当代昆剧演唱影响深远。
编辑:周正豪
标签:
09-09 11:54:20
09-09 02:28:57
09-09 00:59:26
09-08 22:08:40
09-08 17:23:40
09-01 06:03:11